我和我的老师孙桂芝
中国中医www.abc127.com 时间: 2017-05-10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顾恪波
我从上小学而中学,到上大学、读研究生,接触到的各科、各专业的老师可以说是不少了,然而就学问和名头而言,无疑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孙桂芝教授最为高深了。
孙老师是中国中医学界最高研究学府——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附属医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在学术研究和临床技能方面是当代最为拔尖的、也是最为重量级的两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学术头衔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等等。
她的种种头衔,给人的感觉是她在学问的路上是如此努力、如此奋进,如此优秀和杰出,以致于给后学者以难以企及,甚至望而生畏、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事实上,她也的确始终奋斗在追求优秀、甚至唯一的路上。这从她年轻时获得的表彰、奖励,以及她为患者创制的各种中药制剂至今仍在临床应用而经久不衰就可看出来。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早前学习的专业却并不是中医,而是西医。她常常跟我们提起,她的长辈中就有学中医的,当时给她的感觉是治病慢慢腾腾、磨磨唧唧,并不起眼,因而在考大学时,她选择的是西医院校——山东医学院(即后来的山东医科大学,以及随后的山东大学医学院)。究其原因,一是学医可以减免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二是可以用节约的津贴补贴家用,三则可以救人于厄难之中,是她向往的职业。
她常对我们讲起在学医过程中的苦乐趣事。比如,她那时家境不好,常常去打工以勤工俭学——帮人推土、搬砖,晒得皮肤黑黑的,加之特别爱运动,身体棒棒的,可以在双杠上象男生那样做倒立和翻转,上大学时还剃了短发,以致于迎接新生的老师把她的行李送到了男生宿舍,当她报到完毕时才发现行李不见了,找班主任一说,迎接新生的老师才惊觉:“原来你是女生啊?”随后才把行李找回来。老师援引这件趣事告诉我们,学医者年轻的时候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在学术上全身心投入地做艰苦的研究。甚至有一回,因为早上7:00时要向门诊楼12层的中药房运送中药饮片,门诊楼电梯全被征用了,孙老师怕门诊病人等得着急(平时孙老师7:30不到就开始看诊病人了),她自己一口气从1层爬上11层。这个举动当时把我们几个坐着电梯上来等着开诊的小年轻都震惊了——我们都知道,一口气从1层爬上11层即使对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是对一个已满75周岁的老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医者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多么重要!
再如,她年轻时记忆力超好,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课,她能在下课后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而且模仿老师的动作也惟妙惟肖,因此有些上课听讲不那么认真的同学就让她课后再给讲一遍。有一次她讲完一段后突然使劲咳嗽了几声,同学们好奇的问:“怎么了?生病了么?”她告诉同学,某老师在讲到这个的时候,也咳嗽了好几声。同学们这才明白了,连老师在哪个句子哪个字后面不自主的咳嗽了几声,她都还记得,真是个有趣的人。
至于进入中医学界,对孙老师当时而言,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意外。孙老师大学毕业后,进入的是青岛医学院,干的是解剖学教学和法医工作。工作琐碎而细致,然而孙老师干的非常有热情、非常有成就感,即使老师被打成右派也没有吓阻住她前进的步伐。
但是由于孙老师的爱人王洪忠主任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工作,为了一家人能团聚,孙老师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工作,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当时的孙老师对中医并无深入了解,常用自己既有的理论和眼光去看待中医,与老一辈中医大家讨论甚至争论学术问题,老中医们总是宽容地说:“你不懂!”
然而就是“你不懂”这句话对她触动很大!“不懂”就要学,就必须“弄懂”!这样才能真正和他们讨论和争论到“点子”上。孙老师开始刻苦学习中医知识,但又不仅仅是光学习传统中医知识,而是把既有的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医知识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学术思想。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刚刚成立时,基础薄弱,设备、人员十分缺乏,比较起一些传统的技术力量较强的科室,显得颇有些寒酸。然而孙老师就像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毫无怨言地去参加肿瘤科的初创工作。当时的肿瘤科主要是通过老一辈中医学家运用传统的辨证施治方法来处置肿瘤病人,这种方法对于老一辈中医学家来说十分熟稔,但是对于后学者传承和推广应用则受到一定客观限制。孙老师细心观察到在胃癌病人化疗过程中老一辈中医学家给病人开出的心脾方、脾胃方、脾肾方、肝胃方各自疗效不同,结合自身现代医学科研经历,孙老师决心对此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在当时中医学者眼中大概还属于新生事物,接受度不高,许多人冷眼旁观,看她是否真的能“折腾”出点什么新东西。然而当她在实验研究中真的发现脾肾方效果最好,能有效保护骨髓及其造血功能,并因此而获得国家“六五”计划资助时,大家才发现:原来中医也是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广大同行公认的!
而该项研究被列入国家“六五”攻关课题,这也是中医肿瘤学界首次进入了国家五年计划。该项研究的成果在全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借鉴,不仅拓宽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方法与手段,也奠定了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后来的研究方向及在全国中医肿瘤界的地位。
此后,孙老师一发而不可收拾,在研究中先后获得“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研发了一系列中药制剂,如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的健脾益肾冲剂、防胃癌复发转移的扶正防癌口服液、减毒增效的养胃抗瘤冲剂以及抗癌Ⅰ号、抗癌Ⅱ号、益髓胶囊、软肝煎等,先后获得研究院级、部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奖9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共30余人。
孙老师在学术上、工作和研究中,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她自己知识面广博,见多识广,临床经验丰富,很多少见病、罕见病她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临床特点和对证处理方法。因此她要求学生们也多读书、多临床,对做学问、做论文更是精益求精,有一次甚至对患者笑言:“我的这些学生,我都把他们逼哭过。”严师才能出高徒,她的学生很多现在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非常出色,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医生、大学者。
然而在生活中,她丝毫没有医学大家的做派,给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不太熟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就像邻家的老太太,而熟识了之后就更是像自家的长辈一样。她会把年轻时候自己得意的往事拿出来和学生们分享,也不忌讳自己年轻时候出糗的往事。她曾经告诉我们:有一次她抢救了一个肝癌吐血的VIP病人,这病人因为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吐血盈盆,出现失血性休克,血管瘪瘪的,连静脉扎针都摸不到血管了,别的大夫也都觉得这肝癌病人大吐血了,没有救了,但是她坚守在病人床前,先下胃管引流,再灌胃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收缩止血,胃脘部外敷冰袋以冷冻止血,然后拉着护士长硬是把血管找到、输上液和输上血,才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为了找到出血原因,病人吐一口血,她就拿去洗手间冲洗,直到最后才从一盆盆血污中洗出来几颗白色的西瓜子,这才知道是这几颗西瓜子差点要了他的命。病人苏醒过来后,坚持要求孙老师和护士长陪同护送回当地。结果在送病人回当地后,在旅馆休息洗澡时发现腿上有个鸽子蛋大小的包块,虽即赶回北京,入住肿瘤医院行包块切除术。孙老师笑言,后来病理结果出来虽是个良性肿瘤,但在麻醉醒来后的当天,有同事开玩笑说:“老孙,院长都带我们来看你来了,我们几个绕着床边都走了好几圈,你都没醒!你是怎么了?”还是受了点惊吓的。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孙老师,一个追求极致、治学严谨的医学专家,一个中医、西医都精通的大学者,也是一个睿智而又有趣的老太太。
责任编辑: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