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标准化道路上砥砺前行
—记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
中国中医www.abc127.com 时间: 2017-03-28 内容来源: 中国网
杜甫云“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的今天,谁主导了标准的制定,谁就将站在竞争的制高点上。中医药标准化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以及走向国际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及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在中医药标准化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项目,创新性的提出了具有中医学科特色的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体系,同时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及地位,促进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制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大批标准化人才,他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
1.标准化研究硕果累累
“标准化的文件,就是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能有!”正是这样一种认真、严谨、执着的精神,汪受传教授常伏案至午夜,带领着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标准化研究团队承担完成了国家级、部省级相关科研课题10余项。
他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在2004年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之时,他组织全国5个中心在309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优势,而且建立了包括疾病疗效评价、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价、合并症发生率及合并用药率的评价、安全性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主症动态变化的病毒性肺炎疾病疗效评价的新方法。自此,他连续承担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研究项目:2006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项目,编制了《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为中医儿科学术研究和行业建设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9年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2012年牵头完成《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订了儿科临床40个常见病的循证中医诊疗指南,作为行业指南颁布实施。在此基础上,他又承担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循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学研究”,吸收、引进国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编制的技术方法,结合中医行业特点,创新性提出了循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制的技术方法。2014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提出了儿科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灯火燋法的技术规范。相关研究成果成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重要学术内容。
2.创立古代文献评价方法
国际上开展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展这一工作则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来源于文献记载与专家共识,文献质量评价是形成推荐等级的重要依据。围绕文献依据评级国外已经有多种方法,尽管分级方法各有不同,但其高等级文献的要求则均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成果。而“专家意见”只是低等级的文献证据,由此产生的治疗方法只能获得低级别的推荐。汪受传教授认为:国外西医学的这种文献证据评价分级及推荐等级方法可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现代中医与西医临床实践有着显著的区别,西医的临床诊疗方法建立在最新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而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则是建立在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的。现代临床专家是专家,中医古代著名医家更是大专家。古代中医学家创立的诊疗方法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而至今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取得显著的疗效,就充分证明了这些方法的实践价值。
汪教授为建立符合中医学科特点的临床标准化研究方法探索进取。他以“能够为中医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与国际指南接轨”为宗旨,建立了循证性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制的技术方法。其中,对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诊疗方法,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基于古代文献的现代专家共识”的评价方法,即对于“古代医籍记载、历代沿用至今、当代专家调查意见达成共识者”可以提高其文献评价等级和推荐级别。这一方法执简驭繁,使困扰中医古代方药如何评价、推荐的难题迎刃而解。
正是有了这一方法学的突破,汪受传教授团队研制循证性中医诊疗指南就走上了坦途。他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并落实了“学术上以我为主,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原则,创造性地提出“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专家会议”三法合一的中医循证指南研制方法,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医循证指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研制质量保障方式,保证了中医临床指南研制工作的规范开展。
3.老骥伏枥的指导示范
在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治未病制修订项目工作中,汪受传教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任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治未病项目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副组长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应用已经形成的技术方法,指导着新一轮指南的制修订。他并且直接负责了儿科手足口病、水痘指南的修订和小儿鼻鼽指南的制订,先行一步,拿出每一道程序的实施方案及形成的文本,给中医儿科及其他学科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提供样本,使各个项目工作组有所借鉴,操作规范,保证了质量。两年多来,他焚膏继晷,日夜操劳,使他所负责的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工作在工作进度、工作质量两方面均走在前面,引导了整个指南制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促进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汪受传教授及其团队2012~2014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地方的临床诊疗指南编制及推广应用学习班演讲18场,2015~2016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培训会演讲4场,培训6500多人次。宣讲了循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学、解读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发现并提出了指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回答了众多指南制修订工作组提出若干技术问题咨询,促进了指南的编制技术方法及指南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近十几年的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和推广历程,汪受传教授为中医药标准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中医学科特色的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体系指导、规范着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化的工作,并且指导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踏上征程。
他,“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责任编辑: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