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守住百草,方能杏林芬芳
中国中医www.abc127.com 时间: 2014-10-09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这是一场发轫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运动,在31个省(区、市)的807个县开展。上万名普查队员加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大军。
截至2014年7月30日,汇总得到15万余块样地、近1.2万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50多万份标本实物,发现疑似新种40多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科研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厚度,着力摸清中药资源“家底”,他们深知,守住“家底”,中医药产业便有了根本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布局、新目标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医药发展承载的内涵、外延也远远超过了医疗卫生范畴,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研究。”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资源 关乎中医存亡的本末
原始森林、碧海蓝天、苍天古木,这或是大多数游人心目中的三亚绿洲。
但在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的王德立眼里,举目所及,惟有叹息。
“我看到的已不是药材满布的三亚,所到之处无不被热带果林及被砍被伐的枯树所充斥。”
“这样的样地我们能调查到什么药材?”王德立忧虑不已,“在明年或后年可能连隔离带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畦埂和一大片果树林。那些原本生长于此的白木香、坡垒等名贵树木将永远消失。”
在文扫,他眼前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树林。芒果种植园喷洒除草剂后寸草不生。
如果中药资源没了,中医如何保卫群众健康,中医何处才有立足之本?这让王德立时时心痛。
值得欣慰的是,以上只是个别现象。
在部分地区,国家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等政策大力推行,也刺激了广大偏远地区、农牧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随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大力推行,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人工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一些曾经稀缺的中药材不再稀缺。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兰萍看来,目前制约中药材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盲目种植等因素造成价格波动对种植户、消费者的伤害。
近30年来,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不曾开展,期间国内中药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药材的需求量、产量及主要产区分布等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药材由于野生资源有限,社会需求量大,野生资源量逐年减少;也有部分药材大面积栽培,加上退耕还林等,药材资源量逐渐增加。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药材价格急剧波动,农民利益受损时有发生。
“摸清家底”一时间成为业界共识。开展一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想法应运而生。
问计 发轫于顶层的国家战略
“古老神奇的东方,百草生长的天堂。寒热温凉调阴阳,佑护苍生得安康。踏遍万水千山,我们采摘健康。”这首名为《我们采摘健康》歌曲是中药资源普查的主题歌,词作者是王国强。
为了这一次采摘,许多人等了十几个春秋。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化建设”,强调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性。
随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筹备中药资源普查事项,2011年开始通过了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和行业科研专项,以项目支撑普查试点工作的方式,在全国31个省份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实施积累经验。
“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在1987年结束,时隔将近30年再次启动,一方面行业有很强的呼声,另一方面我们有了很充足的技术储备,及肖培根、王永炎、张伯礼等院士领导的中青年专家队伍,其次各地方对资源普查也很有共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说。
他坦言:“中药资源普查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说的“什么”,是要构建起来中药资源普查和监测的长效机制。在中药资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网络、资源动态监测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能够为大宗药材的主产区提供服务,促进中药材产区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家层面,着眼长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的最大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任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足见规格之高。
在资源普查筹备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以及普查技术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和赵润环、张本刚、郭兰萍等,一次次地开会,先后走访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部、国家遥感中心等部门,在多方取经的基础上,组织各方专家召开研讨会,探讨普查必要性和可行性、组织方式、技术支撑等问题。
他们历时数月,先后撰写了普查的全国方案、省级方案、县(市)级方案、明确了普查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技术定位、预期成果等核心问题,为普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层面,黄璐琦、王永炎主持的全国中药资源技术规范编制课题组,组织包括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老专家在内的全国50多个知名专家,先后修订14版,撰写了50多万字,形成了14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指南和保障。
变革 机制创新护卫产业有序
“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四月砍来当柴烧。”
这是一首流传自东汉的谚语。讲的是三月间采的蒿,病人吃了就康复,四月后采的蒿,吃了病情却不见好转。谚语强调即便是同一味药材,不同时节采摘,疗效也会有全然不同的差别。收购药材,更要严把细节和质量关。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有药材公司和药材收购站,药材市场相对单一、质量也便于管理控制。如今,在市场经济下,面对良莠不齐的药材、缺乏经验的种植户、鱼龙混杂的市场、跌宕起伏的价格,如何维护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有序?
攻克此难题,攸关此次中药资源普查成与败。
王国强曾表示:“此次普查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起对中药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指导中药材的生产,更好地满足人们群众对中药的需求”。
破解点,定在了大数据。
中药资源普查之后,将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全局监控。
整套“体系”包括1个中心平台,以及覆盖全国的65个监测站和807个监测点,区域内的中药资源基本情况、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等信息,将实时传递到国家相关部门。
最终,全国药材的产量、流通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将与国家信息平台、各地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主产区之间,实现信息互通。
借助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还将建立起栽培药材基地数据库,以及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在数据库中将包括,产区的分布、种质资源、年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栽培技术、病虫害种类、药材质量状况等信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科技司司长苏钢强表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科研成果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要“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促进中药学科发展。同时,要在巩固普查试点工作成果、保证中药材质量和提高疗效等方面下工夫。
对此黄璐琦说:“未来,通过与各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站建站单位的联动,形成稳定的科研组织架构和共建共享的合作与成果分享机制,加强科研成果向中药材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为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保障。”
“顶天——想国家,立地——想农民”,这是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办公室的座右铭。如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中药材种植激活当地经济发展,也是此次普查的着眼点之一。
除了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国家还将重点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种苗繁育、科研基地、信息监测点、专家委员会、信息服务、到企业需求定制,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与发展,默默保障中药药材产地健康、质量优良、价格有序、加工安全、渠道透明。
成效 为普查全面开展打下了基础
目前,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备受瞩目,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在2013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表示,实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是保障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和服务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在2014年“5·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和环保部联合,基于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以“中药资源,健康之源”为主题,开展了“中药多样性图片展览”活动。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参观了“中药多样性展”,对中药资源普查相关的工作予以肯定。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已将中药多样性展览的展板,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草纲园”内长期保留、面向公众开放,对宣传和展示中医药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2014年“两会”提案中,张伯礼等7名人大代表,提出“通过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设立专项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据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编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4-2020年)》(送审稿),已将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纳入其中。
目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牵头,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副司长李昱、周杰和规划财务司司长苏钢强、副司长武东带队,正对各试点省份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调研,总结前期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梳理推进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解决相关困难的对策和措施,为中药资源的全面开展做准备工作。
“踏遍万水千山 ,我们采摘健康。走过每寸土地,我们播种希望。唱遍天下南北,我们采摘健康。识得寸草三春心,能使杏林更芬芳。”这是《我们采摘健康》歌词的结尾。
根保住了,才有粗壮的枝和脉,繁茂的果与叶。
守住了中药资源,才能花开四季。才能芬芳杏林。
(实习记者 张晓东)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