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中药炮制技艺计划申遗
中国中医www.abc127.com 时间: 2014-03-27 内容来源: 北京日报
“一代代的同仁堂人要在接力中完成‘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的制药特色,为社会提供放心药、良心药。”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昨日披露,继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正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北京同仁堂目前正在向相关部门申请,力争促使同仁堂中医药传统人工炮制核心技艺“申遗”成功,延续、保护老字号的品牌文化传承。
目前,北京同仁堂系统已有28个生产基地、83条通过国内外认证的现代化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自动扣壳机、自动蘸蜡机等大蜜丸包装设备为国内同行业首创。虽然药品生产的大部分工序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前处理工序仍保持手工操作。
在中药行里,手工操作的前处理环节行话叫做“炮制”,主要包括对中药材的修拣、清洁、烘干、蒸炒炙煅等工艺。而这,恰恰是中医药制作工艺的关键所在。同时,同仁堂的生产管理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所有原料都严格按“地道、上等、纯洁”的标准入药。
一说到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行内人为此常用做菜来打比方:“用料、配比就如同菜谱,在菜谱、选料相同的条件下,厨师能否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那就全看手艺了,而中药炮制的技艺就相当于厨师的手艺。”
“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操作)未工、品味(药材)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凡所用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陆建国不断重复的这句古训正是出自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之口。对中药材真、伪、优、劣的传统形状鉴别方法在同仁堂传承了340多年,中医药技师们至今仍坚持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中药材鉴别方法,并与频谱定性分析等现代检测技术结合,实行药材检验双把关。
“位列中药炮制工序头一位的修拣,就是门大学问。”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说,最典型的“远志去心”,要求工人用碾子将药材外皮与中间木质部分(木心)分离后再入药。
“远志的皮和心具备完全相逆的药效,如果不加修拣整体入药,会严重影响药效,甚至威胁病人健康。”田瑞华说,虽然传统加工炮制法耗人力、物力,并会增加额外成本,但同仁堂在药品生产上更注重药品质量。因此,“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理念,就是同仁堂文化的理念。
除了同仁堂以质量和疗效为核心的药材鉴别、加工炮制、制剂技术,与之相应的文化体系也是传承的重要部分。
伴着古乐曲的袅袅余音,年近百岁高龄的李建勋老先生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擦拭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之后“无视”身侧店内员工早已准备好的托盘,而是执拗地转过身,将毛巾塞到一直站在他身后的药店首席技师王雪阳手中。王雪阳先是一愣,双手紧紧攥住了毛巾。年龄相差近一个甲子的两代同仁堂人,在这一刻完成了同仁堂文化手递手的传承,在场的300多名同仁堂职工无不为之动容。
这一幕发生在3月13日,是传统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也是同仁堂按照惯例,在屹立了344年的大栅栏药店内,举办一年一度的净(敬)匾仪式的日子。
“净匾也为敬匾,寓意‘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在新人手中继续传承发扬。”陆建国介绍,古时的同仁堂,技艺不传外人,一般都是父子传授。现在同仁堂也把这一传统规范化,通过签订师徒协议,师傅教好徒弟,把名师技艺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刘璟 |